新闻中心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实验教学研讨会总结

时间:2011-5-24 编辑:Rubin

第一届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实验教学研讨会总结

  第一届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实验教学研讨会已成功举行。本次会议是由上海纽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共同发起、策划、组织的。有来自全国的15个高校及单位共26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参会者中有从事医学影像教学的高校教师,有从事核磁共振物理教学的高校老师、有从事医学核磁研究工作的海归,还有从事核物理研究的专家教授,大家围绕着“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实验教学”这一主题展会了讨论与学习。 由于场地和实验条件的限制,此次研讨会规模有所控制。但大家都十分认同借助于核磁共振教学仪器、以实验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同时指出这种教学模式还有很多需完善的地方,包括课时安排、理论与操作的融合、教学仪器的改进、教材与教法的设计等方方面面。 参会老师都认为这次会议建立了一个核磁共振影像教学老师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共享,可以共同学习和促进,大家都希望参与这个平台的老师越来越多!

会议背景

  1、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已广泛的应用于医学领域,在中国的大型核磁共振医用仪器(MRI)大约为1000台(包括军用),而且每年以15%的速度在增加。而现在这方面的从事人员都是“黑户口”,没有技师资格大有人在。

  2、核磁共振技术以其绿色无损、任意成像、应用广泛的特点,现以突破了医学临床的范畴,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选种育种、生物医药、化纤化工、石油勘探、食品分析、多孔材料研究、油水分析等领域,已经跟民生经济息息相关了。在非临床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从来没停止过,这两年可能有大的突破,每一次的突破可以就会启动一个大的规模应用市场。各方面技术人才准备可能会非常滞后,可能会成为各领域核磁应用推广的最短板。

  3、核磁共振技术是一门交叉科学,它实质是量子物理学、高等数学、电子信息控制和机械工程交叉组成的一门边缘学科,现行的教学体制在本科以下层面没有为这一行业培养专门的技术技工人才,只有在硕士以上层面培养核磁共振人才。

  4、各行各业都有人才需求或潜在需求,具体来说这些需求不是来自于高端的科研人员,而是来自于各行业的“四懂”技工或技师(懂理论、懂操作、懂分析、懂维护),还有来自于科学研究方面的科研助理工程师等。

  5、医学影像专业与物理教学承担着核磁人才的培养任务,现行的教学体制、师资规模和教学条件限制了人才规模化培养,这一矛盾两年之内将会变得十分尖锐。6、如何探索出一条核磁人才规模化培养之路,成为本次研讨会的核心课题。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教学现状

  1、在物理教学方面:核磁共振作为一种物理现象在教学中注重于现象本身的理论性解释,偏重于物理现象教学,对于核磁共振的应用技术不作太多的展开。更为致命的是用于核磁共振实验教学的课时太少,较多的可能有8个课时(6个小时)。而物理学专业的学生还有更多更为重要的学习任务。所以说让核磁共振物理教学培养专业的核磁人才不太现实;

  2、医学影像方面:MRI作为医学影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开始重视这方面的教学了。但是作为学校层面存在着两个短板:方面是从事核磁共振教学的老师奇缺,另一方面是辅助教学的核磁共振教学实验仪器奇缺。

  3、核磁应用方面:核磁应用人才基本上都是自学成材,这些人基本上从事各行各业的研究者,核磁只是作为其研究的工具而已,现学现用。这方面培养的人才其专业性与知识的系统性有待调查。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教学新动向

  对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教学,很多学校与相关老师认识到其重要性与广阔前景,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寻求突破,不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利用教学或科研仪器进的帮助进行培养,主要的新动向有:

  1、在大影像专业中突出核磁共振实验教学,将核磁共振成像教学在横与纵向两方面展开,将分析技术导入到教学中,而且对核磁共振仪器硬件进行解剖与研究。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能力比较强,他们就业后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上手,做到四懂(懂理论、懂操作、懂分析、懂仪器维护)。

  2、以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成立“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实训基地”,以医学临床要求为标准,进行“定单式”人才培养。一个实训基地一般设置一到两个实训教室,每个教室放置8台教学仪器,一个教室同时可满足24个同学进行实验教学与操作。这种定向培养的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非常高。

  3、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培养,有些学校教学仪器只有一两台,一两台仪器不能满足大规模人才培养,但可以成立“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兴趣小组”,让感兴趣的同学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仪器操作,这样培养的学生又有兴趣又专业,可惜就是太少了。

  4、利用科研课题进行人才培养,在很多科研领域可以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研究,作为科研工具必须对核磁共振从理论到操作都十分了解。这部分人才都是自学成材,一般为基础扎实的硕士或博士。

核磁共振技术应用方向

  核磁共振技术应用早已突破了医学临床的范畴,已经成为众多领域的使用或研究的工具,简单列举如下:

  1、农业方面:可用于植物成像,研究植物成长过程中水份与营养物质的流动情况;可用于种子的选种育种,果实的品质分析,油料作物含油含水分析等;

  2、生物医药方面:可用于靶向药物研究、药品品质评价、造影剂评价、药品临床前评价,小动物成像等;

  3、石油勘探方面:可用于岩心孔、渗、饱分析,在线钻井液分析、原油含油含水品质分析等;

  4、化工化纤方面:可用于纤维品质评价、化学纤维的含油率或上油率检测等;

  5、材料分析方面:可用于橡胶品质分析、高分子材料分析、多孔材料分析、纳米材料分析等;

  6、食品工业方面:可用于肉品乳品油品品质分析与检测,食品含水保水率分析、食品货架期研究、食品水分迁徙等;

  7、新能源方面:麻枫树籽含油率分析、含油藻类分析等;

  8、建筑行业:水泥凝固、改性分析、石蜡分析等;

  9、环境监测方面:自然界水体系品质分析、水中微生物分析等;

  10、民生保障方面:毒理评价、食品检测、油品检测、乳品检测、药品检测、健康预防检测等。大体做这些简单介绍,可以这么说,核磁共振的应用范围可确定的大约有50多个细分领域,随着应用研究的不断突破,核磁共振将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前景十分广阔!

核磁共振技术将给我们带来的机会

  随着核磁共振技术的广泛应用,未来3到10年之内将会在中国崔生一个产业,会在多长时间崔生一个多大规模的行业现在还不好评估,但速度可以用飞快来形容。如果在2009年在中国说核磁共振,去查有多少家从事核磁共振产品研发与生产的企业,可能只能用星星之火来描述,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好像突然从地下冒出来一大片的团体或企业。这可能是中国的特色吧,西方社会用300年完成的积累中国可能只要30年,核磁共振在西方50年发展,在中国可能用5年还是10年?这留给我们太多的想象空间,在这过程中我们的机会在哪里?!

  1、对于企业来说,只要抓住机遇与机会,可能在短时间内有爆发式的成长可能;

  2、对于高校来说,随着行业的爆发式发展,必将带来人才的爆发式需求,对于核磁共振人才现在是“一人难求”了!现在就是“用人荒”了。如果相关的高校摆脱现行教育体制滞后的状况,先教学体制之动而动,抓住机会,有针对性的培养核磁人才,将会在教学行业内形成特色,形成人才培养的至高点,从而提升本校的综合实力,成为热门学校。

  3、对于从事核磁共振技术分析与成像的老师来说,可能会很辛苦,因为要根据学校课时的安排来重新融合理论与实验操作课程,而且对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教材与实验的教学方法可能要重新设计,可能还要进行应用领域的一些研究,还要多进行教学方法和经验的横向交流以确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最好的。而老师所能得到的回报一方面可以看到自己培养的学生能够高质量的就业而感到有成就,另一方面使自己在学校教学地位得到巩固与提高。

  4、对于核磁共振行业从事人员来说,任何一个行业都有朝阳期与稳定期,如果能在朝阳期就进行这个行业的话,你将会在自己的职业规划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可以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

核磁共振技术教学的使命与责任

  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将推动核磁共振产业的发展,在这场细分领域的生产力变革中,主宰进程速度的不是技术、不是企业、不是设备,而是人才,是各个层面的人才,需要各个领域的应用研发人才、各领域的技师人才。人才的缺乏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的最短板。所以核磁共振教学所负予的历史任命变的尤为光荣而繁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标语曾是教育行业的座佑铭,而对于具体的核磁共振人才培养来说时间太长了。从现在起我们必须在三五年时间里培养出大量的核磁共振人才,这是所以从事核磁共振教学事业同仁的责任。我们不能再等了,不要再等了,行动起来!每个人都可以在力所能及的做一点推动!

核磁共振教学现阶段亟待解决的矛盾

  理性分析一下核磁共振教学的现状与未来,大家认为目前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当前核磁共振技术人才的实际缺口有多少?核磁共振应用技术突破到底什么时间段能带来多少的人才需求?这两者将决定人才培养的规模,总不可能所有的相关学校都来培养吧!

  2、师资力量的缺乏,来参会的老师普遍反映,因为核磁共振一门交叉科学,教学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喜欢教学而且会都教核磁的老师并不多,有的学校连续几年都引进不到这方面的老师。由此可见,核磁共振教师的缺乏必须马上解决!

  3、教学设备的缺乏怎么解决?国外大学的核磁共振专业学生都可以使用大学提供的高场核磁共振仪器或设备,几乎有核磁共振专业的大学都有核磁共振仪器。这种条件我们是不具备的,怎么办呢?我们中国人的聪明就在于举一反三,中国现在已经成功开发了用于核磁共振成像教学的专用仪器,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实验教学仪依照核磁共振成像原理设计而成,同时设计了30多个教学方案配合教学。借助于教学设备进行核磁共振教学成为一种必然选择,从实践的情况来看效果非常好,教学仪器的操作能帮助学生感性认识较为深奥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更多的学校拥有核磁共振教学仪是非常迫切的问题。

  4、教学体制的改变可以更好的起到指挥棒的作用,现行的课程安排与专业设置不可能培养出大量的人才。是从上而下的变革还是从下而上的推动值得探讨。但是快速的发展可能容不下我们把问题探讨的明明白白,当我们探讨出一二三四时,可能机会已经过了。


其他资料: